Page 7 of 46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Smaller fonts | Larger fonts     Go back to the flash version

7

����� 1981年10月

南美 南极 臭氧空洞

南极臭氧空洞 澳大利亚 塔斯马尼亚 南美 南极 臭氧空洞

臭氧柱总量: (月度平均值)

220 310 390 430 多布森单位 更少 更多臭氧 20 2006年9月24日 CFCs 10 220 0

多布森 单位

���� 0 臭氧数量 10 HCFCs

消耗臭氧层物质释放 N20

哈龙 甲基溴 20 30

1 - 紫外线 分解氟氯化碳 (CFC)分子…

40 紫外线 2 -...释放氯 Cl O3 3 - 氯分解臭氧分子

平流层 对流层

30 40 压强,百万帕斯卡

平流层臭氧、对流层臭氧和 臭氧“空洞”

出自2006年9月21-30日,当时臭氧空洞平均面积是有记录以来 观察到最大的。

NOAATOMS NASA2007

在平流层臭氧形成一个层,在热带最薄,向 两极变密。形成臭氧的过程是当紫外线辐射(阳光) 射到平流层时,使氧分子(O2

)分离(或“分裂”)成

为氧原子(O)。氧原子与氧分子迅速结合,形成臭 氧(O3

)。地球表面某点上空的臭氧含量以多布森

单位(DU)衡量—热带附近一般是260DU左右, 其它地区更高一些,不过季节波动较大。

自1985年首次观测到20世纪70年代预测的臭 氧损耗现象以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变得越来越稀 薄。臭氧耗尽的大气层下方的地表面积越来越大, 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并从那 时起在2000至2900万平方公里之间变动。尽管根据 《蒙特利尔议定书》取得了进展,但是2006年9月南 极上方的臭氧“空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这是 由于平流层的气温特别寒冷,也是由于消耗臭氧层 物质的化学稳定性—它们需要大约40年才能分解。 虽然在极地地区问题最严重,特别是在南极上空, 因为大气温度极低,还有平流层云,不过在热带地 区以外,世界各地的臭氧层都在变薄。在北极的春 季,北极上空的臭氧层变薄了30%之多。欧洲和其 它高纬度地区的耗损程度在5%到30%之间变动。

臭氧空洞定义为臭氧浓度低于220DU的区 域所覆盖的地球表面积。近年来观测到的最大 面积覆盖2500万平方公里,是南极面积的近两 倍。9月底空洞内的臭氧总量的最低均值降至 100DU以下。

在地面,臭氧对健康是有害的—它是光 化学烟雾的一个主要成分。汽车尾气和工业废 气、汽油蒸气和化学溶剂以及自然源排放的 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都会帮助形成臭氧。地面臭氧是烟雾的主要成 分。阳光和炎热的天气造成地面臭氧在空气中 形成有害浓度。

1991年10月 澳大利亚

塔斯马尼亚

高度 千米

50

平流层中破坏臭氧的化学过程

平流层中破坏臭氧的 化学过程

臭氧层

Previous arrowPrevious Page     Next PageNext arrow        Smaller fonts | Larger fonts     Go back to the flash version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