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of 46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Smaller fonts | Larger fonts     Go back to the flash version

01 6

臭氧空洞 受损的紫外线屏障

臭氧层距离地球表面上方大约10至16千米,它能过滤掉危险的太阳紫外线 (UV)辐射,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科学家们认为,臭氧层在大约4亿 年前形成,从那时起基本保持不受干扰。1974年,两名来自美国加州大学 的化学家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工业化学品人造氟氯化碳(CFCs)的排放可 能威胁臭氧层,这一发现震惊了国际社会。

这两名科学家是舍伍德•罗兰(Sherwood Row-

land)和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他们假设当 氟氯化碳到达平流层时,太阳紫外线辐射会导致 这些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分解,进一步导致氯原 子被释放出来。氯原子一旦从化学键中释放出来, 就会引发一种链式反应,破坏平流层中的大量臭 氧。这两位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多达10 万个臭氧分子。多年来许多科学家都证实了臭氧 损耗理论。1985年,英国南极调查局(British Ant- arctic Survey)进行的基于地面测量记录到,南极上方 出现大规模的臭氧损耗(俗称“臭氧空洞”),为该发 现提供了进一步的确认。这些结果后来通过卫星测 量证实。

日均值 百万平方公里

25 30

20 15 10 5 0 7月 8月 9月 2007 均值 1979-2006 10月 南极春季 11月 12月

1979年到 2006年

之间的数值 波动范围

2006 20 1988 15 10 5 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来源: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利用臭氧总量测绘光谱仪(TOMS)的测量值;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07年。

任何特定时期臭氧层耗损的范围取决于化学和气候因素的复杂互动,例如气温和风。1988年、1993年和2002 年异常低的耗损水平是由于中纬度地区出现的空气扰动所导致的极地平流层早期变暖,而不是由于南极平流 层中活性氯和溴数量的重大变化。

臭氧空洞异常小的年份: 1993

2002 2004

2006年9月底,臭氧空洞 接近3000万km²。

百万平方公里

“臭氧空洞”的发现震惊了社会各界以及各 国政府,它为在1987年通过《关于消耗臭氧层物 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协定铺平了道路。由于 《议定书》在逐步淘汰最危险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方面的迅速进展,臭氧层有望到2060年-2075年, 即国际社会同意采取行动的70多年后,恢复到它 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状态。《蒙特利尔议定书》 被称为“也许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项国际环境 协议”,也是国际社会成功合作解决棘手的全球 性环境挑战的一个范例。

臭氧空洞大小 年度均值

(每年8月至11月平均面积大小)

Previous arrowPrevious Page     Next PageNext arrow        Smaller fonts | Larger fonts     Go back to the flash version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